最原生态-悉尼伊恩波特儿童游乐园
自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以来,我国新生儿数量不断攀升,那么用商业人明锐的眼光就会发现,儿童市场将不断扩大,消费不断增长,儿童品牌将成为了家长们最关注也是最受欢迎、肯下血本的的业态。这使得儿童业态在商业人眼中地位不断壮大,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香饽饽。
购物中心为了乘“儿童经济”的东风,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润,便围绕着儿童业态展开新一轮的研究与创新,有的将商场自身定位为儿童亲子主题购物中心,有的则是将儿童主题街区搬进商场。
在小编眼里,无论是哪种方式,要想真正吸引儿童,还得往儿童最喜欢的事物去靠拢,比如:娱乐场所——游乐园。
下面宝地商场设计小编为大家带来世界各地游乐园,从这些案例中学习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出发,打造亲子互动的最佳游乐场所。
伊恩波特儿童野趣游乐园(Ian Potter Children’s WILD PLAY Garden),或许是悉尼市内最“原生态”的儿童乐园。
几乎所有的玩乐设施都用天然材料制成,可以供孩子锻炼身体的攀爬小树屋、“时空”隧道,不同主题的玩耍区域,沙子、水、木棍、鹅卵石、叶子、花朵,则是儿童们的“纯天然的玩伴”。在 6500 平方米的植物园内,孩子们可以肆意的在走道上奔跑,攀爬空中小树屋,或者脱掉鞋袜去喷泉小广场踩水,玩累了还有可供他们休息或“补充体力”的地方——无花果树下的原木座椅。
这些场景式的、身临其境式的体验是孩子在近百平的家里玩积木所无法获得的。小编猜想,这也许就是设计师的初衷,想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提供完全逼真的、亲近原始自然的完全沉浸式空间,让他们在玩耍中体会那从未有过的“农村生活”,且让他们懂得探索、实验与社交的重要性,并逐渐加强他们的社会生存的认知与能力,努力摆脱“温室中的花朵”称号。
仔细看来,公园内的设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随意自然看,似乎是在诉说设计师巧妙设计的成果,每一处不经意的设施都蕴含着特有的功能,待孩童去开发探索,丰富其感官体验的“功能”:竹林、山龙眼灌丛、洞穴可以让他们体验躲藏、被包围、躲避和迂回前行;玩水可以让孩子们沉浸其中,收获轻松、愉悦和惊喜;树屋是感受刺激的地方,能让孩子们跳出舒适圈去冒险;而隧道则可以让他们想象穴居动物的生活,更加亲近大自然、了解大自然。
最柔软-伦敦重装版野兽派乐园
由建筑设计团体 Assemble 联合澳大利亚视觉艺术家 Simon Terrill 设计制作了“野兽派乐园”建筑装置,在 Vitra 设计博物馆重新开放展出,这样的乐园被小编成为“最柔软的乐园”。那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!
设计师用一些类似粗水泥色彩的的柔软泡沫材料,成功的复原了当年英国野兽派儿童乐园建筑形态。而这个野兽派儿童乐园的互动装置定能为大家猜想到,那就是体验野兽派风格的原始空间概念,让孩子更加深入理解这座乐园的精髓所在。孩子们可以尽情畅想自己是一名“建筑设计师”,在这座建筑上发挥想象力,挖掘孩子兴趣点,早日明确未来梦想。而成年人则是将自己沉浸在战后时期的超现实主义氛围里,不断挖掘新的野兽派建筑视角,重拾童年奇特思维,缓解生活压力,释放童真。
这个以一种粗狂而又怪诞的形象出现的儿童乐园,用全泡沫材料的设计,为孩子多大程度规避被受伤隐患,让家长可以放心地让儿童尽情玩耍,不用时刻提心吊胆,担心孩子受伤等顾虑。
最科幻-荷兰Beatrix 公园
它位于阿姆斯特丹南阿克西斯区的 Beatrix 公园,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公园之一,当然为了顺应时代潮流,Beatrix进行小规模改造建设工程,包括是将临近湖水的山丘改造成聚集着小公园的半岛景观,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旧篮球场地上打造一个多功能的儿童游乐区,为更多孩童提供欢乐场所。
于是设计师Carve 为 Beatrix 设计了一个在科幻大片中在能看到的游乐场装置。这个装置是由三个相互联结并相互作用的三个小型装置组成,质感则与市面中是五颜六色的儿童充气滑梯或蹦床大有不同,它具有着白色的外观和光滑的曲面,极具科技感及未来感。
为了让这批生长在“信息时代”的孩子们满足玩耍需求,设计师特地在这个形似章鱼脚的装置设计了场景球门、微型蹦床、长长的滑梯等多个区域。通过不同功能分散孩童的堆积场面,同时也带动更多的商业构成,别具匠心的是设计师在中间的内凹处置入了蹦床和绳索结构,儿童可以在装置中攀爬;而另一侧可以反射周围环境的镜子,通过对路人身影的扭曲变形,增添了装置的趣味性;另一侧则是内凹式的球门,儿童的活动区域可以延展至装置外的场地;设计师将它的其中一端故意挖空,一来作为可以悬挂秋千的天然结构;二来则是那些大大小小的“洞口”,成为儿童们寻宝游戏的天然“奠基石”。
比起我们生活中常见的、缤纷的、简易的游乐设施,这个隐匿在树林之中形状怪异的游乐装置,更能够吸引孩童的注意力,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乐趣。
最脑洞-法国法国蓬皮杜中心儿童展厅
为庆祝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建成 40 周年,巴黎的设计工作室 GGSV 受邀重新设计了其中的儿童展厅(Galerie des Enfants),这次的再设计,重要工程则是那些一个个各式各样雕塑部件的互动空间。
为增添趣味性,设计师给展厅搭建了一个故事框架:整个展厅是一个小剧场,上演着两位虚构角色Gellaé 和 Séphante 的故事。展厅的设计则是按照这部“戏剧”的发展历程展开,总共分为三部分,一个“荒诞花园”,一座充气小屋以及由中国艺术家刘宝林推出的现场表演。
如果说这三部都不够吸引你的额眼球的话,那就请看看下面这“荒诞花园吧。
它是以一个蛋糕为原型,其中摆满了千奇百怪的“零部件”。这些“零部件”是两位虚构角色则是观察博物馆内某个角落,明白它的结构后,用于搭建他们理想世界的道具。
小屋内部则设计得很魔幻,天花板上有一扇扇眼睛形状的“天窗”,小屋地面的正中央,则是一个“喷泉池”,而在故事的设定中,所有的“零部件”都从这座“喷泉池”中喷涌而出。所有“零部件”,都可以供他们自由地取用,搭建出任何他们想要创造的东西。
而在花园内,他们还会撞见中国艺术家刘宝林。他十分擅长将自己的身体变为一块画布,通过在身上涂抹各种颜色与图案,将自己隐藏进周围的环境中。这次他又一次将自己隐藏了起来。蓬皮杜中心还在展览现场提供了不少服饰,孩子们可以试穿,只要在展厅中找到适宜的位置,他们也可以将自己隐藏起来。